光明日報刊文:牽“姻緣”,這個“紅娘”有一套!
——深圳清華大學研究院促科技創新孵化之路
《光明日報》(2011年05月25日 03 版)
從15年前8000萬元資產起家,到現在20多億元資產規模、孵化出600多家高科技企業、促進150多項成果產業化,深圳清華大學研究院在短短15年時間里,積極探索市、校、院、企、銀緊密合作,創造出獨具特色的模式。特別是其“四不像”發展理論,引起國內外廣泛關注和效法。
創新理念,勇做“二次創業”領路人
生搬硬套單一、傳統模式,勢必扼殺發展活力,于是,著名的“四不像”發展理論在研究院應運而生:第一,既是企業又不完全像企業,實現目標創新。第二,既是事業單位又不完全像事業單位,實現機制創新。第三,既是研究機構又不完全像科研院所,實現功能創新。第四,既是大學又不完全像大學,實現文化創新。
“雖然在體制上是個‘四不像’的怪物,但卻出色地扮演了促成科研成果產業化的‘紅娘’,給有創業沖動、想發掘金礦的企業遞上一把高科技的‘鐵鍬’。”研究院常務副院長劉巖告訴記者。
面向市場,多渠道打造科技創新孵化器
幾年下來,研究院逐步探索出一整套科技創新孵化模式。在科技創新方面,建立公共技術平臺。以企業和市場為導向,市場需要什么,實驗室就開發什么;人才方面,研究院還協助企業進行人才培訓和引進。院內舉辦的各種培訓和學術報告會等活動向入駐企業全面開放;管理服務方面,考慮到高科技企業創業者大多是科技人員出身,研究院專門為孵化企業提供商情分析、科技交流、成果鑒定等多種形式的管理服務;資金方面,研究院準備了多種渠道協助企業解決資金困難。
數據最有說服力。15年間,研究院逐漸發展成科技成果的孵化基地,造就了上千名億萬富翁和千萬富翁。企業在孵期間銷售額平均增加了7.8倍,利潤平均增加了8.1倍,發展速度是社會上同類公司的6倍。
營造氛圍,培養科研和人才高地
為什么深圳清華大學研究院能成為如此優秀的孵化器?“這得益于研究院背后強大的科研、人才力量。”劉巖給出答案。15年來,研究院從未放松過對科研與人才的培養。
研究院先后投入4億多元,組建電子信息技術研究所、光機電與先進制造研究所、生物醫藥及先進材料研究所、新能源與環保技術研究所;承擔國家自然科學基金重點項目、“973”、“863”、科技支撐計劃、省部產學研等重大科研項目,推出一批重大自主創新成果,獲得國家技術發明獎、國家科技進步獎等多項重大獎項。
研究院還培養了大批優秀人才,并為深圳引進大量海外人才。2009年12月,在美國硅谷正式掛牌成立“深圳北美創新創業中心”,成為國內高等學校或科研院所在境外設立的第一家人才引進、技術研發、企業孵化、創業投資基地,被列為深圳市十大創新工程。
劉巖充滿信心地告訴記者,“科技創新孵化器”正在努力工作,它還有很大發展潛力,必將不斷超越,釋放出更大的能量。
本報記者 易運文 本報通訊員 杜艷
來源:光明日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