經濟日報——深圳清華大學研究院:培育高科技企業的“搖籃”
作者:管理員 ?? 發布于:2011-05-26 ?? 文字:【
大】【
中】【
小】
摘要:
《經濟日報》(2011年5月25日)02版 要聞
本報記者 楊陽騰
上世紀90年代,深圳確立了發展高科技的戰略目標。由于本地科研力量薄弱,深圳謀劃通過吸引著名大學,以名校研究院作為研發平臺促進科技成果轉換,同時培養高水平人才。1996年,清華大學與深圳市政府聯手創建了深圳清華大學研究院。
“研究院成立的方向就是產學研結合,面向特區需要和市場需要,將知識技能與市場需求緊密結合在一起,解決科技與經濟兩張皮的問題。”深圳清華大學研究院常務副院長劉巖告訴記者,目前,研究院在工作方法、工作重點、運行模式等方面形成了支撐、投資和擴展3大體系,對處于科技成果產業化鏈條前端的科技項目、中端的創業企業和后端的成功企業都能提供針對性的輔助,逐步發展成為科技成果轉化中心及科技企業孵化基地。
10多年來,研究院累計孵化高新技術企業600多家,目前在孵企業360家;2010年在孵企業總銷售額超過260億元,其中自主創新產品銷售額213億元,比重達82%;創辦和投資高科技企業180多家,目前控股及參股企業150家。拓邦電子、安泰科技、飛樂音響、和而泰、達實智能、數碼視訊、海蘭信、力合高科等一大批上市公司都是在研究院這個“搖籃”里培養、成長起來。
劉巖表示,目前研究院已從單個企業的孵化發展到“把珍珠串成項鏈”,開始孵化整個產業鏈,已有數字電視產業鏈、物聯網產業鏈、高清數字生活產業鏈、新型能源材料及器件產業鏈四條產業鏈進入孵化。其中在數字電視產業鏈上,研究院進行了從芯片、前端系統、終端系統到應急指揮特種應用的產業鏈孵化,并參加數字電視國家標準制定,組建廣東和深圳數字電視重點實驗室,參加組建數字電視國家工程實驗室,組建廣東省數字電視產學研戰略聯盟,參與幾十家電視臺的文化產業發展與技術支持。
為什么深圳清華大學研究院能成為優秀的孵化器?劉巖告訴記者,創新是推動研究院發展的強大動力,在創新思維的指導下,研究院逐步形成了一套有利于發展的理念和運作模式。
研究院成立之初就確立了走向市場的理念,深圳明確財政支持為期3年,3年后經濟上完全獨立,依靠自身的實力競爭發展。此外,研究院每年投入大量資金致力于研發和引進人才,促使科研團隊不斷推出新的科技成果,完善有產業化前景的技術,加速孵化,推動產業化進程。
據介紹,研究院先后投入超過4億元進行研發和人才引進,組建了電子信息技術研究所、光機電與先進制造研究所、生物醫藥及先進材料研究所、新能源與環保技術研究所;以清華大學教育及人才資源為后盾,研究院聚集研發人員和創新創業人才近6000人,其中包括200多名教授、博士、高級研究人員和海歸學者。這里還建成了深圳最大的企業博士后工作站。研究院還計劃5年內引進30位國際領軍人才、30個一流創業團隊和項目。
深圳清華大學研究院院長馮冠平是科研專家,多次獲國家技術發明獎及國家科技進步獎,研究院也先后獲得國家技術發明二等獎1項、國家科學進步二等獎2項、廣東省科學技術進步特等獎1項;申請專利近200項,近100項專利獲得授權,其中67%以上是發明專利,發明專利申請量位居廣東省科研院所前列。研究院還組織實施了數字電視與多媒體、石英晶體力敏傳感器、紅外快速體溫檢測儀、電力線載波通信芯片、超級電容等150多項科技成果轉化,技術創新產出價值100多億元。
目前,深圳清華大學研究院實現了與企業、政府三方共贏,取得了良好的社會效益和經濟效益。研究院的成功運作模式被總結為“四不像模式”,即:是大學又不完全像大學,文化不同;是科研機構又不像科研院所,功能不同;是企業又不完全像企業,目標不同;是事業單位又不完全像事業單位,機制不同。
“四不像模式”探索出了高等院校科研成果產業化,更好地為經濟社會服務的新路子,是理論與實踐的創新,把研究院由過去那種科研成果主要體現為論文變成體現為知識產權,使得研究院成為吸引科研團隊的一個有高度凝聚力的平臺。
來源:經濟日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