無錫日報——“泛孵化”激活梯隊幫扶生態鏈
作者:管理員 ?? 發布于:2011-12-19 ?? 文字:【
大】【
中】【
小】
摘要:
江蘇數字信息產業園 “泛孵化”激活梯隊幫扶生態鏈
2011-12-19 08:35:19 來源:無錫日報
“3年內,利潤達到3000萬元,企業上市”——成立近3年,無錫愛維特信息技術有限公司董事長李源的雄心隨著公司的業績而日益堅定。今年公司銷售收入預計可達5000萬元,“沒有江蘇數字信息產業園的一路相伴,我們不會發展這么快”,李源由衷地說。
源自深圳灣,落戶太湖畔,江蘇數字信息產業園短短3載已碩果滿枝,一枚枚科技“金蛋”經過悉心孵化,蛻變成為一只只振翅高飛的產業“金鳳凰”。目前,園區集聚高科技企業120多家,其中,3年內有望上市的企業3家。“爭做長三角地區規模最大、效益最好的高科技園區”,12月18日,江蘇數字信息產業園發展有限公司副總經理秦學軍信心滿懷地說。
秦學軍的自信來自深圳清華大學研究院。歷經10多年發展,深圳清華大學研究院孵化了600多家企業,培育上市公司13家,贏得了“高科技上市公司搖籃”的美譽。3年前,市政府與深圳清華大學研究院聯袂打造江蘇數字信息產業園,其核心就是其獨特的“創新模式”移植到無錫。
“企業和項目缺什么,就幫他們補什么。”園區實施“泛孵化”的創新模式,對項目不僅提供資金支持,還一路跟隨項目進展,開展全方位孵化。3年來,園區建起數字電視技術研發中心等9個開放式研發平臺,引進4家風險投資公司,擁有一個專門培訓企業領袖的培訓學院,成為一個集創新、研發、教育、孵化、創投為一體的孵化基地。李源的項目是安全定位服務系統,該產品通過GPS對人、車、物進行24小時監控定位。入園時,產品剛成型,技術有待完善,市場開拓缺乏資金,但很快,2000萬元風投資金到位,在產品研發、市場推廣、資源整合方面又得到了園區鼎力支持。僅用2年時間,實驗室里的產品就變成商品,今年起批量進入市場。
“一個園區就像是一所大學,雖然老師可以教給學生許多東西,但同學之間的相互切磋對成長更重要。”為此,園區獨具匠心地構建起三個不同的企業創新梯隊,開展分層次孵化。針對初創者,園區推出“企業助力”計劃,創業者的創業計劃書只要闖過專家評審小組這一關,就能獲得10萬元資助。在慧谷產業園,43幢2層小樓掩映在綠樹叢中。這里是專門為海歸人才量身打造的創業社區,3年免租金,落戶項目清一色都具有世界一流水準。在一路之隔,3幢獨立研發樓全部按企業需求定制,每幢面積7000平方米左右,入駐的都是成長性好、進入上市孵化期的高科技企業。目前,120多家企業以園區培訓學院為互動交流平臺,形成了一個“大帶小”、“先行帶后進”的創新生態鏈,許多企業在產業融合、市場拓展等方面嘗試橫向合作。
科學家變成企業家,園區高科技企業裂變效應已經凸現。留美博士瞿研創辦的企業去年8月落地,在獲得60萬元啟動資金和200萬元風投資金后已成功在望,明年可年產10噸石墨烯,掀起一場汽車電池革命。目前,世界上僅有美國一家公司具備同樣的生產能力。山億新能源研制的逆變器已銷往60多個國家,今年8月被德國一家世界著名的專業雜志評為“亞洲最好的逆變器”。“5年內,園區孵化企業將達到300家,產值達到30-50億元”,秦學軍為園區發展規劃了一個美好藍圖。(蘇衛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