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教育報——夏文斌:讓更多“知本家”橫空出世
作者:管理員 ?? 發布于:2012-03-13 ?? 文字:【
大】【
中】【
小】
摘要:
讓更多“知本家”橫空出世
《中國教育報》 (2012年3月12日 第9版)
深圳清華大學研究院原院長馮冠平教授花了15年時間,將深圳清華大學研究院打造成令人矚目的知識財富的航空母艦,從成立之初的8000萬元資產,發展到現在近百億元的資產,孵化高科技企業600多家,促進150多項科技成果產業化。
馮冠平現象再次讓我們深思:現代大學的人才培養目標究竟是什么?大學從事科學研究的目標和歸宿何在?如何才能使我們的大學承擔起民族復興的歷史責任?
其實答案已經明確,問題的關鍵還在于我們如何不使馮冠平不成為個案,如何從理念、體制、辦學方式的變革上,使得更多如馮冠平教授的“知本家”橫空出世。
在市場經濟所引起的利益價值競爭空前激烈的今天,大學再一次被推到競爭聚集的焦點。大學擁有優秀的人才、深厚的學術文化底蘊,社會對大學的高期待理所當然。但這種期待并不會自然而然使大學獲得殊榮。因為社會各個部門特別是企業,在期待關注的過程中,也一直在希望能找到一條知識創新轉化的騰飛之路,他們的創新動力和激情如果感動不了高校,就可能會“移情別戀”,尋求新的科研生發地。
斯坦福大學的學術和社會地位一直為人們所稱道,其中很重要的一條原因就在于斯坦福大學深切意識到,只有將自身的科研成果源源不斷地轉變為新的高科技成品,大學才能真正在現實社會中立足,大學所遇到的其他矛盾甚至困境才能一一化解。于是,人們看到了斯坦福大學與硅谷協同創新所鑄就的輝煌,看到斯坦福大學通過硅谷對世界經濟發展的巨大貢獻。在科學、技術和生產力發展之間打開一條綠色通道,斯坦福大學成立的專利辦公室,以專利許可和技術轉讓的形式把斯坦福大學的先進科研技術轉向硅谷,從而既保護了創新者的知識產權,又使得創新效益得到最大化利用。
日前,南京市市委書記楊衛澤在南京工業大學演講時,深有感觸地表示:“斯坦福大學究竟是什么樣的大學?為什么南京呼喚斯坦福式的大學?南京用哪些措施來呼喚斯坦福式的大學?”他還直言道:“南京科教與人才資源占了全省60%,擁有50多所高等院校,70多萬名科研人員,80多萬名在校大學生,但南京科技成果轉化不夠,科技創業能力不強。”
明晰現代大學的定位和責任,增強科技轉化和創業能力,這是當代中國大學需要不斷強化的內在要求。而如何才能實現斯坦福大學式的目標,關鍵還在于我們能否在知識創新上有大手筆。
馮冠平教授所以取得如此輝煌,最根本還是矢志不移地在知識創新道路上屢創佳績。植根于現代社會的知識創新,有兩個緯度缺一不可。一是要在知識原創性上有獨特之處。要有如斯坦福大學所倡導的“卓越的尖端”。斯坦福大學的科技造福工作,其基礎還來自于學校的20多名獲諾貝爾獎及一批具有原創能力的教授,他們對科學的忠誠,對創新的強烈愿望,造就了斯坦福大學的科研專利能夠經得起殘酷的市場競爭。另一方面,要在協同創新方面有新作為。為了共同目標,要善于聯合各種資源,取長補短,形成創新團隊的整體優勢,進而才能在產業化和市場化方面有新突破,原創性的成果也才能在協同創新的互補優勢中得以轉化。
有更多的“知本家”問世,這是科教興國、人才強國的強烈呼喚,是轉變經濟發展方式的迫切需要。
創新教學科研機制體制,打通大學、企業、社會的辦學壁壘,使更多的人才在新的平臺上大顯身手,使更多高水平的科研成果能夠惠澤民眾,讓大學知識分子的創造潛能得以最大限度的釋放,這是時代和人民對大學的新要求、新期待。應當說,這一過程是異常艱難的,它既需要有高水平的設計,需要設計者能夠站在時代發展的高度,把握當代世界教育改革的大勢,視野開闊,目標超前,具有打破舊習慣、舊體制的勇氣和決心,更需要改革者在實踐中不斷探索總結。
無論如何,號角已經吹響,舞臺已經搭就,我們已行走在路上!
作者:夏文斌(北京大學教授、新疆石河子大學副校長)
來源:《中國教育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