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世紀以來清華大學獲得國家科技一等獎7項,這7項都是與企業共同合作實現的——
國家科技三大獎1月18日在京頒獎,3項國家技術發明獎一等獎項目均為高校獲得,表現出高校具有自主知識產權的重大原始創新成果在我國占有舉足輕重的位置。作為獲獎大戶,清華大學獲得國家技術發明獎一等獎兩項。高校科技怎樣對接現實創新需求,服務國家重大戰略,真正做到頂天立地?就此,記者采訪了清華大學副校長康克軍。
高校科技怎樣對接現實創新需求
問:國家科技三大獎,清華大學是獲獎大戶。能否介紹獲獎情況?
答:新世紀以來,清華大學到目前為止總共獲得了7項國家科技獎的一等獎,其中4項技術發明獎一等獎,3項科技進步獎一等獎。這7個獲獎項目都是清華的教師和科研人員面向國家重大戰略需求,經過10年、20年長期艱辛探索、攻關取得的。同時,這些項目還有一個共同的特點,其成果都是跟企業共同合作實現的,同時通過這些成果的轉化應用,對相關的產業發展起到了非常顯著的促進作用,這是一個很值得總結的規律。
比如廣泛用于海關、邊境以及其他需要安檢的重要場所的集裝箱檢查系統,如果沒有威視公司的支撐是達不到國家對我們的要求的。清華和威視的這個集裝箱檢查系統,現在不僅中國用了,而且已經出口到了一百多個國家,成為世界上生產這個產品規模最大的國家。
具有固有安全性的第四代核反應堆高溫氣冷堆技術的開發,得到了中國核能建設集團和華能集團的大力支持。清華牽頭承擔了高溫氣冷堆示范工程這一國家重大科技專項,清華控股與中國華能集團公司、中國核工業建設集團公司共同出資成立公司,承擔高溫氣冷堆示范電站的業主責任,負責電站的工程建設和經營管理。2012年12月,示范工程核島底板第一層混凝土澆筑圓滿完成,電站正式開工建設。
獲得了2011年度國家技術發明一等獎的有機發光顯示材料這一項目的成果,是在維信諾公司協作下取得的,并依托企業在昆山建立了產業基地,對于推進成果產業化起到了重要的作用,我們航天員的航天服里面已經用上了這種材料制成的顯示器。
清華與企業共建近百家聯合研究機構
問:這些年,清華與企業的合作有哪些新的形式?
答:從上世紀90年代末,學校就開始探索和企業共建聯合研究機構。我們這種合作并沒有說是國家有什么樣的專門的支持,僅僅就是學校和企業、產業有興趣,來共同推進這件事情。目前正在運行的聯合研究機構差不多有100個了。
這些與企業共建的機構起到了一個什么作用呢?過去我們跟企業的合作基本上就是按照項目來,企業有什么問題,看老師能不能解決,能解決雙方就簽一個合同,這個事干完了就完了,沒什么其他的關系。而我們現在與企業的這種合作是堅持從產業需求出發,以創新為驅動,面向一個技術領域進行長期技術合作,不僅解決實踐問題,同時對學科交叉、學科發展起到了一定的推動作用。
與企業共建聯合研究機構還促進了團隊的交融和優勢的互補。有一些研究機構設在學校院系里面,有時候你進一個實驗室你分不清誰是清華的老師,誰是校外人員,在校園里形成這種來自高校和企業的人員組合并實質性地開展聯合科研攻關,是一種重要的交叉優勢。另外,清華在1995年就成立了與企業合作委員會,采取會員制,請一些企業參加我們的委員會。目前會員單位大概有150家國內企業,40家國外企業。我們為這些會員企業提供各方面的服務,這個服務的內容是比較廣泛的,有信息方面的,項目方面的,還有人才方面的,另外還組織很多交流活動,有定期的專項交流,有與政府部門的溝通,參加的會員企業都非常認可。
從“四不像”理論到“北斗七星”理論
問:從深圳研究院提出的“四不像”理論,到浙江長三角研究院提出來的 “北斗七星”理論,清華怎樣加大與地方的合作?
答:跟地方的合作,清華這些年也做了很多的嘗試,包括與20多個省市簽定合作協議,另外在深圳、北京、河北、浙江還跟地方政府建立了4個地方研究院。這4個研究院充分發揮清華的人才和科技優勢,對當地的科技、經濟和社會發展起到了促進作用。
同時,研究院在工作中還總結經驗,提出了與地方共建發展的一些新的理念,比如深圳清華大學研究院就認為他們有“四不像”的優勢和特點,“既是大學又不完全像大學,因為文化不同;既是科研院所又不完全像科研院所,因為功能不同;既是企業又不完全像企業,因為目標不同;既是事業單位又不完全像事業單位,因為機制不同。”另外,像浙江清華長三角研究院提出了“北斗七星”發展理念,即以政府為支撐、以大學為依托,注重開展應用性技術研究,以滿足市場服務用戶為落腳點,實行企業化管理的運行方式,金融機構與中介機構充分參與和密切配合,充分發揮這7個方面的作用,來推進科技創新、技術服務、人才培養和高新技術產業化,服務地方經濟社會發展。
最近,我們也在探索另一種形式,依托蘇州和無錫新建了兩個派出研究院,這是把清華自己的研究院放到地方去發展、去發揮作用。
除此之外還有一種方式是建立產學研合作辦公室,有一些城市我們認為它跟清華的合作潛力比較大,我們就跟它一起建一個小的辦公室,這個辦公室建在清華里頭,地方政府派人到這里來工作,經常到這些相關的院系、學科、實驗室里面去聯系溝通,去找人才的機會、找項目的機會,同時把地方上的企業也帶過來對接,這樣就促進了大學與地方深入的、實質性的合作。
與國內外高校、企業建立長期合作關系
問:清華與北大共同成立生命科學聯合中心,社會上很關注。請問清華與其他高校的合作是怎樣開展的?
答:跟兄弟學校共同承擔國家的項目,清華大學這么多年一直是這么做的。2011年我們跟北大一塊探索共同成立了生命科學聯合中心,這個中心實際上是進行科學研究和人才培養的一個特區的試點,目前取得了一批高水平的研究成果。再有,除了跟國內的一些大學開展合作以外,我們還跟國外的大學也進行了很多的合作,比如像2009年由清華發起,和劍橋大學、麻省理工學院組成低碳能源大學聯盟,通過共建這一科技教育合作平臺,為發展低碳經濟和低碳社會,應對全球氣候變化,提供先進能源技術和政策選擇。清華還與麻省理工學院、香港中文大學共同成立了一個理論計算機科學研究中心,這個聯合研究中心的成立為清華大學計算機科學領域師生學習和研究提供了一個高水平的國際平臺,同時也標志著清華大學、麻省理工學院與香港中文大學三校戰略合作進入了一個新的階段。
除了與國內外高校、國內企業的各種合作之外,我們還跟許多國外大型的跨國公司建立了長期合作關系,包括建立各種聯合機構。
凝練“頂天、立地、樹人”的科研思想
問:清華的科研思想和理念,可以歸納成六個字,叫“頂天、立地、樹人”。這六個字有什么樣的含義?
答:所謂“頂天”就是瞄準國際前沿,探索新知識,“立地”就是面向國家的重大需求開展應用研究,并將科技成果服務于經濟社會發展的主戰場,“樹人”要使科研活動成為人才成長的支撐,將科研優勢轉化為人才培養的優勢。
科學研究是成就優秀學者的舞臺,也是培養拔尖創新人才的戰場。“頂天、立地、樹人”這樣一個學校科研的指導思想和宗旨,是我們結合學校多年的科研實踐,深入思考總結后提出來的,實際上就是把清華大學為什么要做科研,做什么樣的科研,怎樣做科研,以及今后如何來提升創新能力的研究進行了凝練,這對于學校未來的發展有很重要的指導意義。回顧清華新世紀以來取得的7項國家科技一等獎的項目,無一不是因為遵循“頂天、立地、樹人”這樣的理念而生長、發展出來的。當然,從整個學校來講,我們距離自己提出的這樣的理念和要求還有明顯的差距,我們現在正在努力圍繞這樣的科研理念來調整學校內部的各項管理制度、運行機制,來真正突破原有的體制機制上的障礙,通過調整、理順學校內的各種“生產關系”,為進一步提升科技生產力、科技創新力提供保障,加快建設世界一流大學,為推動我國經濟社會健康、可持續發展作出更大的貢獻。
集中優勢資源協同創新,培育重大成果
問:怎樣通過大協作和大聯合,解決制約科技發展創新的突出問題?
答:我們要以提高自主創新能力為核心,以促進科技與經濟社會發展緊密結合為重點,著力解決制約科技創新的突出問題,充分發揮科技在轉變經濟發展模式和調整經濟結構中的支撐引領作用,加快建設中國特色國家創新體系。通過大協作和大聯合,著力解決制約科技發展創新的突出問題,集中優勢資源,形成協同創新的新平臺、新機制,培養拔尖創新人才,培育重大創新成果,解決國家社會發展所面臨的重大問題,為我們國家轉變發展模式,實現健康可持續的發展提供強有力的人才和科技的支撐。
怎樣把握協同創新的科學內涵和基本規律?我們有四點體會。
第一,成功的協同創新要能夠推動人才培養,從單一的專業化向多樣化、系統化方面發展,促進多層次、復合型的創新人才的成長。過去我們專業色彩是比較濃厚的,但是也暴露出我們學生培養出來的創新能力不足,我們看看是不是能夠通過協同創新在這一方面有所加強。
第二,成功的協同創新依賴于高校發揮非市場利益主體的紐帶作用,這點學校很有發揮的空間。學校沒有自己的市場利益,把一些有競爭關系的企業團結在一起,共同推進重大項目的協同攻關,通過學校的努力做到這一點本身也是一種學校作用的發揮形式。
第三,不能以短期效益為目的,要全方位、全過程、長期的、整體的來推進,剛才也提到我們學校很多最后出現的成果都是跟地方、跟企業長期協同創新才產生的成果,我們認為這樣的成果有價值,而且對國家的貢獻大。
第四,協同創新要充分發揮優勢學科的核心作用,形成自主自愿的結合和協同,在競爭中協同,在協同中競爭,這樣激發創新性。要充分尊重學科和學者的意愿,大家能夠坐在一起,大家覺得我們坐在一塊是優勢互補的關系,這樣的協同將來有后勁,能夠長期的開展下去并取得實實在在的成果。
核心是制度創新,要在生產關系上下狠力
問:在您看來,怎樣進一步加強政策引導,能夠切實把這些協同創新落實到實處?
答:這是一個很重要的問題。我提三個想法。
第一,要充分認識協同創新的核心是制度創新。要突破現有的各層面的科研和人才管理的模式,解決兩個脫節的問題,就是科技與經濟的脫節,科技與人才培養的脫節,充分發揮優勢學科的集聚作用,以學術而不是行政為紐帶,釋放和激發活力。
第二,充分調動各方面的積極性。堅持高標準、高質量,加大培育過程和范圍,分階段進行建設。我校感覺有的協同創新基礎非常好,你搞不搞協同創新,它本身的要求協同、希望協同的內在因素和機制一直會發揮向前的推動作用,就像暗物質的研究,我們和一些兄弟高校一直是在自主地協同工作,合作得很好。但可能也有一些新成立起來的協同創新的組合,目前條件相對比較單薄,需要加大培育力度,也包括加強對質量的把握。
第三,一定要加大力度推動體制機制深層次的改革。現在看來很多問題的解決如果不動真格的,不在“生產關系”上下狠力的話,難以有實質性的改變。我校現在已經確立了以人事制度改革為核心,全面推動各方面的全方位、綜合性的改革,通過改革來促進團隊建設、學科交叉,釋放學術活力,提高辦學質量和創新能力。
記者:唐景莉
來源:中國教育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