Isis科技創新是牛津大學全資擁有的技術商業化公司,負責管理牛津大學的技術轉移和學術咨詢。自2011年起,Isis和深圳清華大學研究院(以下簡稱“清華研究院”)達成合作協議,雙方互設辦公室,共同推動技術轉移工作。日前,Isis科技創新董事總經理湯姆?哈可德、企業部亞洲區主管貝大衛一行來訪深圳,并接受本報記者專訪,暢聊深圳與牛津大學進行國際創新合作合作中的點滴。
深圳特區報:Isis和深圳是如何結緣的?
湯姆?哈可德:牛津大學一直和清華大學有合作,嵇世山教授曾在清華大學本部負責國際創新合作工作。2009年,Isis在香港設立了分公司,深圳毗臨香港,創新創業環境優越,是我們進軍中國內地首選之地。2011年,嵇教授擔任清華研究院的院長,由于此前的互相了解,我們和清華研究院一拍即合。
深圳特區報:為什么與深圳清華研究院合作,你們選擇合作伙伴的標準是什么?
貝大衛:首先,我們希望合作伙伴與政府和企業界都有緊密的聯系;其次,某些技術要在中國實現本地化,需要進行二次開發,這個機構要有本地化二次開發的能力;第三,要有投資的能力,有足夠的資金來支持技術轉移。
清華研究院是符合這三個標準的非常完美的機構。清華研究院在全國有著廣泛的網絡,可以幫助技術對接產業界;他們也有研發的資源和能力,可將技術進行二次開發,轉移到工業界進行產業化;清華研究院有自己的創投公司,和其他投資機構及基金有非常緊密的聯系,來支持技術的轉移和商業化。所有這些特性,都能幫助Isis的技術來中國進行產業化。
深圳特區報:Isis和清華研究院是如何合作進行國際創新合作的?
貝大衛:Isis和清華研究院的合作,整體模式是通過我們的鑒別評估,將牛津、英國乃至整個歐洲的高新技術,挑選適合的,通過清華研究院平臺,轉移至深圳。
6個月之前,Isis希望清華研究院提出篩選技術轉移到深圳的具體標準,清華研究院在國際技術庫里篩選出10個左右的精選項目。隨后,我們共同對這些技術進行評估和鑒別,組織材料對技術進行介紹,利用清華研究院在產業界的網絡,將介紹發到產業界,目前,一些公司已經對這些技術表現出很大的興趣,正在進行談判。
我們的合作非常緊密,比如,Isis員工胡曉偉的辦公地點在清華深圳研究院,而清華研究院的員工劉仁辰則常年在牛津大學工作。利用牛津Isis在歐洲的影響力和網絡資源,在歐洲篩選、搜集技術,利用清華研究院在深圳乃至中國的網絡和影響力,把這些技術推及產業界,雙方“嵌入式”的互補合作,形成了高效的國際創新合作的通道。
深圳特區報:Isis和清華研究院一年多的合作有什么成果?
湯姆?哈可德:2012年5月,我與深圳市科技創新委的相關部門領導進行溝通,Isis為創新委軟科學項目規劃、技術轉移條例的修改提供了多項建議,并得到采納。受深圳技術轉移促進中心的邀請,Isis還為深圳首批技術轉移專員做了培訓。
Isis與深圳清華研究院等本地領先的技術研發機構逐步建立了戰略合作。在歐洲,清華研究院的歐洲中心與Isis實現了項目信息及市場渠道的無縫對接和共享。雙方在2012年2月共同啟動了“中歐技術轉移應用平臺(SETEP)”項目。該項目搭建歐洲大學和科研機構、高科技園區及高科技風投等組織與中國企業和市場間的技術轉移高速通道,將源自歐洲具有一定先進性和成熟度高科技項目和公司轉移到深圳。
SETEP項目率先在西班牙啟動,篩選了近20家高科技公司,通過清華研究院來深對接,其中一個項目已進入最終談判階段。這是一個很好的開端,讓我們對現在進行的合作模式非常有信心。成立一年來,歐洲中心共篩選了來自歐洲多個國家不同領域的高科技項目超過180項,對接歐洲高科技公司超過50家。
深圳特區報:在推動國際創新合作方面,接下來有什么打算?
湯姆?哈可德:國際創新合作,能夠滿足深圳在改革方面的需要,希望Isis成為深圳國際創新合作業務的重要組成部分。
短期內,我們計劃在深圳成立分公司,建立國際創新合作平臺,深化與深圳政府機構、科研院所、行業協會、投資機構、科技園區的合作,2013年計劃能為深圳引進10至20個國際高科技項目。
同時,我們希望在歐洲建立一個團隊,專門做中國的技術轉移工作,在中國也建立一個團隊互相配合。另外,想引導成立國際創新合作投資基金,投資從歐洲轉移來的落戶深圳的項目。在國際創新合作政策研究、科技成果轉化體制機制建設、高端人才的引進與培養、科技創新能力的提升、戰略性新興產業的發展等方面為深圳作出一些貢獻。
記者:楊婧如
來源:深圳特區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