創新,正在成為驅動經濟社會發展的根本動力。 ——國家發展改革委高技術產業司巡視員 劉艷榮
《中國投資》征集
30年前,與香港山水相連的深圳還是個貧窮落后的邊陲小漁村,在地圖上都找不到這個地方。深圳市委組織部負責同志曾說過一句話:“1980年,深圳只有兩名技術人員、一個拖拉機維修員、一個獸醫?!笨梢?,說這座城市的創新資源基礎,幾乎是微乎其微。
可僅僅30年,深圳的變化,卻超乎想像,到2009年科研人才約有30萬,研發實力和水平位居全國前列。經濟的飛速增長,帶動創新能力的飛躍提升?!叭瞬艑嵙Α眮碜阅睦??
15年前,清華教授馮冠平帶領7、8個清華人南下深圳,開始了從市場“下游”向科研“上游”遞進的“逆向之旅”,在市場尋找科研課題,取得科研資金,檢驗科研成果,15年間,深圳清華大學研究院讓150多項科技成果走上生產線。實現深圳創新飛躍的正是千千萬萬個馮冠平,在這片熱土上不懈地努力探索。
深圳經濟增速令全國側目,但持續發展面臨重重困境,有人總結成4個難以為繼:“土地有限,難以為繼;資源短缺,難以為繼;人口不堪重負,難以為繼;環境承載力嚴重透支,難以為繼”。
深圳自己已經發現,“那些曾經帶給深圳成功的全球化力量同樣可以扼殺深圳,越來越高的勞動力成本正在削減著那些勞動密集型企業的利潤”,產業競爭力逐步下降,資源和環境壓力日益上升,如此現實的壓力,迫使深圳開始對經濟增長模式進行調整和改革,從“速度深圳”向“效益深圳”轉型,開辟一條自主創新之路。
深圳的“人才實力”與“創新產出”相輔相成,成了一對讓人羨慕的因果。中興通訊[微博](9.44,-0.08,-0.84%)董事長侯為貴就說過“真正的創造力需要動員廣大員工,需要對應機制和文化氛圍的建立”。
市場是最好的“試金石”,讓企業和人才在前面沖,政府做的就是不斷出臺優惠政策,發放創業創新資金加以扶持,盡可能使門檻降低再降低,人人有機會沖進市場,維護敢闖敢沖和公平公正的環境,讓市場當裁判。
2005年,深圳提出建設國家創新型城市的設想;2008年6月,深圳終于結束了與上海、蘇州等地兩年多的競逐,收到國家發改委正式批復深圳創建國家創新型城市的總體規劃,出臺一系列文件保障深圳這國家首個創新型城市順利啟航。有專家這樣感慨:“深圳的最終勝出是‘深圳模式’在國家選擇未來發展道路時的必然之路”。
4年后的深圳,用事實印證了《時代》周刊的猜想:“也許,深圳這個勤勞、永遠快速變化的城市,將再次給整個中國提供答案”。
這一時刻,正在到來。(趙沛楠,《中國投資》2010年第4期“探路國家創新型城市”封面報道)
來源:新浪財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