企業家創業風采|創新天地揚帆起,至誠至真行致遠
作者:管理員 ?? 發布于:2021-08-20 ?? 文字:【
大】【
中】【
小】
摘要:
當多變時代的浪潮洶涌而至,征途或許在遠方,但路就在腳下。
引言
“創業者具備優良品德、為產品品質筑牢屏障、健康的資金鏈管理”,這是曹永生為持續創業所總結出的“心法要訣”。
從18歲離開家鄉南下廣州闖蕩;再到回歸家鄉,繼續新的創業征途,這條篳路藍縷的開拓之路,曹永生一走就是很多年。
從匠心做好產品到以至誠之心對待每一位客戶,懂技術亦懂銷售的曹永生是一位聰明的“悟道者”,他敢于創新、勇于進取,在二十多年的奮斗故事里寫滿了他不安于現狀的拼與闖,也寫滿了他看盡千帆后的誠與真。
年輕當有志
打拼在異鄉
1995年,在一趟南下的列車上,一位年輕小伙抱著行囊,眼神堅毅地望向窗外,似在思考著什么。他的眼中閃動著的既有沿途流動的風景也有對于未知未來的期盼。
這位年輕小伙,名叫曹永生,彼時才十八歲的他,離開家鄉江陰,只身前往千里之外的廣州闖蕩,而讓年紀尚小的他立下“闖蕩之志”的則是一次“百里挑一”的機會。
當時,廣州某大型國企正欲開展新項目,其項目負責人恰好來自江陰。于是,回到家鄉挑選幾顆“好苗子”并著重培養成為了那位負責人繁忙事項中的重要內容。
聰明且勤勉能干的曹永生很好地抓住了這次機會,在百人隊伍中脫穎而出,遇到了他人生道路上的第一盞“指路明燈”。彼時的他不會想到,位于廣州的這家國企成為了他“夢開始的地方”。
四年多的時間半工半讀,在高等學府主修工業自動化專業的曹永生利用一切可能的機會向“高人”請教并將所學知識在工作中加以實操。理論結合實踐,這樣深入的學習方法,也讓他的技術水平得到了飛速提升。
■年輕時的曹永生刻苦鉆研技術并通過工作,做到學以致用
很快,他就被調往公司核心部門之一的技術部,在這里,曹永生不僅解鎖了事業上的“小成就”,同樣也收獲了屬于自己的愛情。
2002年,是曹永生到廣州打拼的第七個年頭,此時的他通過自己的勤奮與刻苦,已經在這座繁華大都市站穩了腳跟。在行業領域內的砥礪深耕,也讓他在業內小有名氣,獲得了眾多服務客戶的信賴,其中就有不少國內外知名品牌。
■在國營單位技術部門的鍛煉經歷為曹永生(前排右1)的創業路打下了基礎
恰在這一年,曹永生卻做出了一個出人意料的決定:放棄令人艷羨的“鐵飯碗”,辭職創業。在當時,他的收入已經相當可觀,單位還給分配了房子,放棄如此優越條件而投身“不確定”之中,無疑是一次巨大的冒險。
但,曹永生覺得,“安穩容易消磨斗志,不如趁著年輕拼一把。”他的想法得到了妻子黃細萍的支持。夫妻二人雙雙辭職的同時,拿出了多年的積蓄,以極大的勇氣踏上了充滿未知的創業路。
勤勉莫懈怠
匠心以求精
起步階段的艱辛大大超出了夫妻二人的預料:缺錢、缺人也缺市場。
很長的一段時間里,新成立的公司都處于虧損狀態。隨著投入的不斷增大,收入卻寥寥無幾,這樣的情形讓“初出茅廬”的曹永生很是焦慮。
“過段時間如果還不見起色,就回去繼續‘打工’。”當時的曹永生甚至做好了最壞的盤算。艱難局面之下,一方面他開始嘗試切換多種角色,既當技術員也做銷售員;另一方面,他開始嚴控公司內的各種預算,盡可能保持現金流的“暢通”。
在當時,廣州的工廠大多集中在偏遠郊區。為了節約成本,曹永生天不亮就從家中出發,往往需要通過火車、公交、摩托車這三種交通工具才能輾轉到達目的地。很多時候,午飯就只能在車上解決,幾個包子就一瓶礦泉水成為了他的常備工作餐。
從天不亮出發到談完客戶回到家中,已是深夜。“有時候,當得到客戶積極的回饋時,會一下感覺到幸福;更多時候,面對客戶的冷漠與回絕,有一種說不出的失落感。”當曹永生舉步維艱之時,賢惠的妻子黃細萍總是不失時機地給他加油打氣,給予了他最堅定的支持。
“業務受挫之時,有她在旁陪伴著共同前進,其他都不重要了,心中能想到的便是‘努力奮斗’。”來自妻子的陪伴與暖心鼓勵成為了當時的曹永生保持前行動力的一劑“良藥”。
“夫妻同心,其利斷金”。2004年,在夫妻二人的不懈努力下,公司終于扭虧為盈。曹永生深知,要想持續發展,離不開好口碑,而好口碑并沒有任何噱頭,有的只能是對產品品質的執著追求。為此,夫妻二人常常吃住在公司,將大把精力都花在了做好產品這件事之上。
■投入工作中的曹永生
對于意向客戶,曹永生堅持將服務做到極致,既幫客戶寫程序,也負責做好現場的安裝與調試,等到全套服務都完成,再由客戶決定是否購買。事實上,這樣的舉措存在一定的風險,卻也為公司客戶的持續增長打下了基礎。
認真做好產品與服務,讓曹永生積攢了名氣,陸續得到了與一些知名企業合作的機會。2004年年尾,他接到了來自海爾的訂單,為了保證產品效果,曹永生選擇直接駐扎在青島三個月。
在青島的大部分時間,他都“泡”在工廠一線,如匠人般對產品“精雕細琢”,生怕自己完成得不夠好。當最終“雕琢成型”的自動化產品落地時,這家名牌企業的肯定與鼓舞給予了曹永生繼續朝前邁進的信心。
2009年,在穩定華南片區市場的同時,曹永生將目光投向了前景廣闊的華東區域并著手準備具體的開拓事宜。經過一番籌劃,他選擇回到家鄉無錫,成立了無錫浩科自動化系統有限公司,并將其落戶在江蘇數字信息產業園。一個“科”字也表明了他的志向-揚帆新里程,創新天地寬。
■曹總生日當天,園區為其送上特別定制的生日蛋糕及關懷賀卡
■進取且融洽的浩科團隊
在曹永生的主導下,他一貫提倡的匠心精神也順利在浩科公司內部扎下了根,品質成為了全體浩科人全力呵護的一張“王牌”。
對細節處的較真,對品質的保障,除了讓浩科的基礎業務(變頻器、伺服系統及觸屏)有顯著增長以外,其自主研發的單片機產品一經推出,也同樣受到了市場的歡迎。
■浩科經營的部分伺服系統及觸屏產品
“這些年,挫折沒少碰,但無論何種境遇,要能相信‘辦法總比困難多’。”當曹永生回憶起自己的創業經歷時,他認可的是勤勉的工作態度與創業者能夠持續向前的行動力。
至誠行致遠
創新謀遠航
2015年,曹永生開始進軍工業領域內的塑料輔機市場。在當時,作為塑料生產線的重要一環,很多工廠用于生產的輔機設備由于技術受限,不得不依賴于進口,這讓在自動化行業耕耘多年的曹永生感覺很是不爽。
“只要腳踏實地去琢磨技術,國產設備完全替代進口設備并非‘天方夜譚’。”于是,曹永生便從廣州拉來了他所熟悉的技術骨干,與他們合作,創辦了一家專注塑料輔機研發與制造的新企業。
在曹永生的親自帶領下,無論研發還是生產,“匠人精神”的印記無處不在。由其自主生產的系列設備不僅經受住了市場的檢驗,也贏得了客戶的青睞。
從除濕、干燥到PET專用,從模具溫度控制到粉碎與回收、中央供水、中央供料,哪里有需要,哪里有困難,曹永生便帶領團隊一頭扎向哪里。在曹永生為公司制定的價值觀之中,十二個字尤為醒目,“品質至上,誠實進取,追求卓越”,這也是多年來,他創業歷程中不可或缺的重要部分。
■對產品品質的不懈追求是曹永生治下企業持續前行的基石
在公司經營方面,曹永生的心中始終牢記著的是三個“永遠”。
品質永遠放在公司經營事項的第一位。從一窮二白到在業內占有一席之地,做過技術,當過銷售的曹永生從不認為“攀附關系”可以成為一種競爭力,“企業的核心競爭力應當是產品品質。”事實上,曹永生治下的公司、工廠一直以來所奉行的做事準則就是“憑產品說話”,這也為企業贏得了聲譽。
“誠”字永遠是關乎公司生存的頭等事。誠有兩層含義,首先是真誠,做生意先做人,以至誠之心去創業,待人以誠,曹永生真正做到了“客戶不僅只是客戶還能是朋友”;其次是誠信,但凡答應的事情就必須做到,所以在公司、工廠從不拖欠客戶貨款成為一種慣例,也從來沒有一分錢爛賬。
永遠都在追求精益求精的路上。曹永生將“匠心精神”深深植入到了企業的血脈之中,他鼓勵團隊要認真對待工作中的每一件小事,踏實做好每一件產品,“要么不做,要做就要做到最好。”這成為了浩科匠心經營的宣言。
■曹永生堅持以匠心做好產品與服務換來了公司業績的穩步增長
正是基于以上三點,曹永生治下的企業經受住了市場的層層考驗,牢牢接住了大企業拋下的“繡球”。公司不僅被評為高新技術企業,也成為了眾多上市公司的戰略合作供應商。
更為可貴的是,這些年來,無論業務是大是小,曹永生從不會忘記與他合作的每一位客戶。用他的話來說,就是“人不能忘本”。
至今,他還保持著一個習慣,如果去到客戶所在的城市,他總會去客戶那坐上一坐,似好久不見的老朋友那般關心與問候。這樣的做法,讓很多合作客戶不僅倍感親切也深受感動。
近幾年來,隨著公司的穩步發展,曹永生投入工作的時間有增無減。“公司保持穩定后,如果不能‘居安思危’就會有危險。”對于公司的可持續發展,曹永生保持著敏銳的判斷。
■曹永生重視每一次與團隊互動交流的機會
“為員工謀福利”在曹永生心中不單單只是一句口號
在公司內部管理上,他一方面加大了對于人才的激勵措施;另一方面,開始對公司實行更為精細化的管理,這體現在了對于公司各項預算的精準把控之上。
在公司樓道的顯眼處,曹永生寫上了公司的使命,“為客戶提供優質產品;為員工提供更多空間及福利;為社會提供更多就業崗位;為國家稅收做出更大貢獻。”在他的眼中,創業者應當承擔更多的社會責任,在成就他人中成就自己,本身也是一種至高的境界。
■工作之余的曹永生喜好跑步、打高爾夫也喜歡去世界各地旅行
創業二十載,曹永生并未懈怠,他前行的步伐依然豪邁。對于公司的未來規劃,他計劃將“重兵”放置在創新研發之上,畢竟讓“國貨”變得足夠“硬氣”是一件需要去做,也值得去做的事情。
當多變時代的浪潮洶涌而至,曹永生帶領團隊再一次踏上了“跋山涉水”的征途,而這一次,他的征途在遠方,但路就在腳下。